Chih-Wei Chang
Menu
文/韓太子 COVID-19疫情蔓延長期化的衝擊下,各行各業幾乎無一幸免地淪為「重災區」,而韓國電影業亦是一片哀嚎叫苦連天。隨著電影產業價值鏈頂端的「電影院」被“夷為平地”,其餘波更是有如病毒傳染一般持續擴散演變成為韓國電影業界的整體危機。因此,韓國業界認為,在《寄生上流》和《夢想之地》接連兩年稱霸奧斯卡橫掃全球,並且將韓國電影的國際地位推向史無前例的最高峰之際,韓國電影界卻也同時陷入史無前例的黑暗深淵。 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Korean Film Council,簡稱KOFIC)統計,2020年韓國電影產業的整體銷售額約莫9,132億韓圜(約新台幣243.2億元),比前一年大幅銳減63%,為2006年以來的最低值。換言之,受COVID-19疫情肆虐影響,韓國電影產業便瞬間蒸發了一半以上的產值。 之所以會產生如此驟變的關鍵在於,掌管電影產業銷售額80%左右的「電影院」因為疫情影響導致整體銷售額大幅萎縮。去年韓國國內電影院觀影人數為5,952萬多人,創下自統計以來的最低值;而電影院銷售額則是約5,104億韓圜(約新台幣135.9億元),同樣是自2004年以來時隔16年再次觸底。 由於電影院銷售額扣除電影發展基金後,其餘票房收入會再由電影院與電影發行/投資/製作公司按比例拆帳分享。這也就是為什麼業界認為觀眾的減少會直接導致電影產業整體銷售的惡化,假使電影院銷售額縮水,電影產業生態系統便會受到威脅的最主要原因。同時也有人擔心,韓國電影界大部分中小微型業者恐因此面臨骨牌效應式的崩潰。 進入2021年以來,情況依舊不樂觀。受到病毒不斷變異,疫情持續擴散的影響,雖然與創下歷史最低值的去年相比,戲院觀影人次呈現小幅增長的趨勢,然而卻也只有往年三分之一的水準。對此,專家學者紛紛呼籲,僅靠市場自我調節恐難恢復正常,這時需要政府的主動介入並積極作為。而韓國電影界更是瀰漫著如果照此發展下去,韓國的電影產樂恐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危機感。 有鑑於此,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不僅在去年底經韓國國會決議通過歷年來最大規模的年度預算1,053億韓圜(約新台幣28億元),更在今年4月的臨時委員會上另外再編制了199.5億韓圜(約新台幣5.31億元)的COVID-19特別預算,為的就是要全力搶救受創甚深的電影產業。 其中年度支援事業項目裡不乏許多較過去新增或加碼預算的「抗疫措施」,像是為激活因COVID-19而萎縮的中低預算電影投資,「擴大影像專門投資組合出資」350億韓圜(約新台幣9.3億元);以及為支持因新冠疫情損失慘重的獨立藝術電影圈的「獨立藝術電影製作補助」79.86億韓圜(約新台幣2.12億元),預定資助多達90部電影作品(長片28部/短片35部/紀錄片27部);另外,為因應國際旅遊禁令和限制造成無法透過參加海外電影節與市場展進行宣傳的情況,而與韓國國際放送交流財團(阿里郎電視台)合作製作並播送以全英語宣傳韓國電影的「韓國電影海外宣傳節目製作」14.02億韓圜(約新台幣3,720萬元),此案規劃推出一共40部韓國電影的宣傳節目和2支廣告影片,並且在全球103個國家進行播送。 至於特別預算部分則是主要針對因疫情影響面臨營運危機的電影院和發行商,支援企劃展映場地租借費用補助82.2億韓圜(約新台幣2.19億元);以及鼓勵一線電影工作人員投入線上新媒體內容製作補助35韓圜(約新台幣9,300萬元)。另外,加碼電影人職業訓練基金補助5.8億韓圜(約新台幣1,550萬元);並且投入韓國電影企劃開發補助6.5億韓圜(約新台幣1,750萬);以及中小型電影院暨獨立藝術電影專用館特別企劃展映補助60億韓圜(約新台幣1.6億元)和改善電影製作現場與電影院之環境安全防疫補助10億韓圜(約新台幣2,700萬元)等多項「抗疫補助」。 政府的積極投入固然重要,然而民間力量的加入亦是不可或缺。為了讓電影市場最旺的暑假檔期能夠有「主力大片」(Tent-pole movie)“願意進場”,韓國IPTV放送協會(KT、SK寬頻、LG U+)和韓國電影院協會(CGV、樂天、MEGABOX),以及HOME CHOICE(有線電視VOD)等多家業界團體便在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的斡旋下,與國內發行商進行了多次會議討論,並於上個月中旬達成決議,將對今年夏天上映的《逃出摩加迪休》和《天坑》兩部韓國大片提出保障其電影總製作費回收50%的破天荒支援對策。 如前文所提到的,通常電影票房收入係由戲院和發行商五五平分,然而上述的兩部電影則是享有在總製作費回收達到50%為止,戲院將把所有銷售額分毫不差地全數支付給發行商。這也就意味著,假使製作成本昂貴的大片票房失利,戲院將承擔損失,以減少發行公司的票房風險,使大片也能安心在電影院上映的「揪甘心措施」。 不讓戲院業者專美於前,付費電視業者也同樣很給力。對於尚在戲院上映的情況下,在網路電視(IPTV)上公開的“與戲院同步”之電影,或是戲院首映後過一段時間後公開的電影,付費電視業者也將向發行商支付比現行分配率更高的80%的銷售額。這項數值比通常向發行公司支付的結算金最多提高了有20%左右。 戲院業者和付費電視業者的立場是,除了《逃出摩加迪休》和《天坑》兩部電影之外,未來還將利用各種方法積極支持韓國電影的上映和行銷。此次業界團體之所以會做出如此破格的決定背景就在於,電影業界全體一致認為,唯有上映能夠吸引觀眾關注的韓國大片,電影院才有機會起死回生,而電影市場也才有可能盡快恢復正常。對此,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相關人士則是欣慰地表示,此次決定的最大意義就在於戲院業者、付費電視業者和電影發行業者皆為了電影市場的重新活化而齊心協力,並自願達成協議。 事實上,韓國戲院業者也曾在今年2月至5月期間,施行向發行公司追加支付每一位觀眾1000韓圜(約新台幣28元)的上映援助金,但仍無法帶動韓國大片的上映。畢竟,隨著新冠疫情的長期化,也讓製作費相對較高的韓國電影一直處在掙扎猶豫是否要進電影院上映的窘境。 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的《電影產業的競爭力和經濟波及效果研究》顯示,2015年韓國電影產業的整體銷售額為2.1兆韓圜(約新台幣558億元),而其生產誘發額和附加價值誘發額則是分別爲9.7兆韓圜(約新台幣2,575億元)和3.8兆韓圜(約新台幣1,001億元)。 另外,雇用和就業的拉動效應更是達到8萬人以上。 因此,種種數據都再再應證「電影院」對地區經濟和周邊商圈的影響甚鉅,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韓國政府和業界無不卯起來使出渾身解數搶救風雨飄搖的電影產業,並體現了「官民合作」,上下一心,共度難關的集體主義精神。 韓國的電影產業已穩健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五名,而韓國的文化內容更是早已走向世界席捲全球。《寄生上流》榮獲奧斯卡金像獎,不僅僅是證明韓國電影在藝術成就上獲得國際藝術界的認可,更意味著韓國電影的商業可能性也同樣受到全球的矚目。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韓國電影正處在一個有望迎向全球產業結構的轉折點,或許現在正是將危機轉化爲機會的最佳時機。 #本文原刊載於「台灣韓國影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
0 Comments
|
Chih-Wei ChangFilmmaker | Curator Archives
July 2021
Categories |